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
(资料图)
4月29日,在金宸·洞见一楼的大堂,一场名为“艺术+黑科技” 虚拟城市——与AI对“画”的展览开展了,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城市,有着后现代意味的家具设计图,画风奇特的油画……看到这样的展览,观众们脑袋中冒出的第一个问题想必就是“这是哪些个艺术家来开展了?”但这一次的答案或许会让不少人大为震惊,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是人工智能。
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次纯粹的人工智能创作艺术品的展览?不是人画出来的画还能算是艺术作品吗?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究竟能走到哪一步?本次展览的策展人、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、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杨京玲接受了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的专访。
与AI对“画”,这是个什么展?
从2023年年初起,AI绘画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,突飞猛进的AI绘画技术令人惊叹于科技成果的日新月异,也带来了大量关于伦理、版权、艺术性等方面的争议。在大众看来,AI绘画似乎是“新鲜出炉”的玩意儿,但杨京玲告诉记者,“AI作为一种新兴创作工具介入艺术界,已不是新兴事物了。”
上个世纪70年代,艺术家哈罗德·科恩(Harold Cohen)开发了一个名为“亚伦”的艺术创作程序被誉为“第一个纯粹的人工智能艺术家。”到2018年,佳士得以43.25万美元的价格拍卖了由AI创作的绘画《埃德蒙·贝拉米画像》,这幅画的价格甚至超过了部分毕加索绘画作品的拍卖价。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,杨京玲学习并跟踪了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课程,大为惊叹。回到南艺后,杨京玲继续在AI艺术领域进行探索实践。
说到这次的展览,其实这也是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计划项目成果展,和一般展览类似,展出什么样的作品,策展人杨京玲也有着自己选择的标准,她告诉记者,自己主要从主题和内容、艺术风格、艺术家背景、展览空间和技术限制四个方面进行作品创作和选择,“在选择和展示作品时,我选择了当下热门的元宇宙虚拟城市设计为AI创作主题,同时也考虑作品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启发性,创作了富含东方审美的家具及绘画和文创作品。艺术家的创作背景也是考虑的元素之一,此次的展览参与者有来自南艺的青年艺术家,来自保加利亚的当代艺术家,以及当代青少年,这也有助于为展览带来更多的多样性和启发性。”
受到展览场地的影响,杨京玲对作品也做了有意的选择,“这次我们是在金宸·洞见这样一个设计院背景的产业园展出,我会选择更多的建筑图绘主题的作品,以确保展览的作品和展示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达到最好的效果。”
虽然说展览展出的所有作品均为AI生成的,但操控AI的还是来自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,从某种程度来说,作品的决定权还掌握在艺术家的手中。杨京玲透露,AI艺术的创作通常是从一个概念或想法开始,艺术家对虚拟城市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后,确定作品的主题、形式、色彩和其他元素。再选择合适的人工智能绘图平台进行创作,“此次我们使用的是国内科技公司研发的AI创作软件。”
与此同时,艺术家还需要完成原始素材收集、制作和处理数字作品,对AI生成的图像进行调整和修改等工序,“总的来说,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与传统艺术形式有所不同,涉及到更多的AI技术和数码工具,同时也有更多的自由度和创造空间。”
艺术+技术,AI将把人类艺术带往何方
在常规的展览中,展出的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又或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,观众们在满足视觉审美的同时,也同样会考量到这件艺术品是否具有收藏的价值,是否能在市场上流通,AI生成的这些作品有价值吗?对于这个问题,杨京玲认为,虽然目前AI在艺术领域尚且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,但已经有一些有趣的实践案例出现了,海外已经有不少艺术家和设计师使用AI来创作艺术品,商业领域的设计也有了AI的身影,“未来的艺术在AI的影响下,可能会发生很多变革。首先,AI可能会成为艺术创作的新工具和新媒介,艺术家可以通过AI生成、分析和处理数据等方式来创作更具创意和技术含量的作品。其次,AI可能会促进艺术与科技、社会等方面的融合,例如通过AR、VR等技术创造更加互动和沉浸的艺术体验,或者使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等技术来探索艺术与社会问题的关系。最后,AI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,例如基于数据和算法的艺术、基于机器学习生成的NFT艺术品。”杨京玲表示。
在她看来,AI在艺术领域的创作确实呈现了一定的艺术性,但并不意味着所有AI生成的图像都可以被称作为艺术品,AI说到底还是一种工具,在不同的艺术家手下,同样的AI创作的作品会具有完全不同的创意和审美价值,“AI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艺术家的作品。”杨京玲说道,“艺术的本质和价值也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,更在于艺术家对人性、民族文化和社会的思考和表达。AI绘画作品和传统的人类艺术家的作品只是创作工具不同。”
当前,AI在艺术、设计创作领域已经呈现出了相当的潜力,比如在建筑、空间设计方面,AI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、处理,生成设计方案辅助设计师完成工作。AI也在青少年美育方面发挥巨大作用,通过AI技术,青少年更加便捷地接触到艺术和文化资源,同时AI也能够通过算法帮助青少年更好识别、欣赏、理解艺术品,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。
这次展览也包含了关于青少年美育的部分,杨京玲介绍道,“展览中的关于AI青少年美育的部分是通过一些基于AI技术的教育平台、工具和资源等方式来实现的。旨在让青少年更加轻松、有趣地学习和体验艺术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,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。”
作为新兴的技术,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确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知的挑战,杨京玲对AI持有开放的态度,她认为:“AI可以带来新的艺术体验和创作方式,同时也有助于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和发展。在AI艺术的发展过程中,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,同时也需要引导公众对AI艺术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,以保证艺术性和价值的实现。”